動物 共 47個專題
隱翅蟲,俗稱青螞蟻,生於熱帶和亞熱帶區,屬鞘翅目隱翅蟲科,因鞘翅不易查覺而得名,外型與白蟻相似,身體顏色呈黑黃相間,長約1公分左右,活躍於春夏季,具有趨光性,雖然不會螫人,但其體液具有隱翅蟲素,若受到驚嚇或被打死時會釋放出毒素,一旦毒素接觸皮膚會造成紅腫與如同灼傷的刺痛感,嚴重可能引起皮膚潰爛,因此若隱翅蟲跑到身上可用嘴吹開,盡量不要觸碰到牠。
鼬獾,屬夜行性的哺乳類動物,臉上的毛色從額頭至背部呈現一條不連貫白線,且額頭至眼睛周圍的白毛區塊有如國劇臉譜,喜歡捕食蜥蜴、鳥類、昆蟲等動物,也會吃植物,具有臭腺,受到驚嚇或威脅時會釋出臭味驅敵。
貓熊團團圓圓來台 木柵動物園迎嬌客
哺乳動物 海洋生物
蛙類是兩棲動物中種類最多也是我們所熟悉的一種,蛙類是夜行性動物,蛙類的一生都和水有著密切的關係,白天在樹上或者地面陰暗潮濕的角落睡覺,晚上才出來活動。隨著季節的改變,出來活動的種類也會有所不同,春夏兩季是大多數蛙類最活躍的季節,尤其是剛下過雨悶熱潮濕的夜晚,是最容易看見蛙類的時候,台灣氣候溫暖潮濕,整年都適合蛙類活動,但在冬天冷鋒來襲,溫度下降的時候,許多蛙類也會躲進洞穴或者挖洞埋在土裡,進行短暫的蟄伏,待溫度回暖,再逐漸甦醒。而在夏天溫度太高的時候,有些蛙類也會休眠。此外,久旱不雨造成水域乾涸的時候,有些蛙類會挖洞藏在地底濕潤的土層裡,等下雨潤濕表層泥土之後,它們才回到地面。在台灣,由於氣候溫和適合蛙類成長,一般蛙類在變態後一年可達性成熟,開始鳴叫並繁殖下一代。平常聽到的蛙鳴是雄蛙發出來吸引雌蛙的求偶叫聲,雌蛙僅有在被敵人捕捉時會發出求救叫聲。小水漥是蛙類重要的繁殖地點,任何輕微的破壞都會影響到蛙類的生存,因此觀賞牠們時,別忘了小心愛護這幾個小水窪。
臺灣寶島向來有「蝴蝶王國」的美譽,台灣蝴蝶約有400種,以密度來計算居世界之冠。1960年代,台灣的蝴蝶工業以南投埔里為中心,埔里街頭與昆蟲有關的商店四處林立,以蝴蝶標本製作、加工廠製成各式相關產品,為當時的臺灣賺進可觀的外匯,其中以書籤、杯墊、桌布、飾品及貼畫為主。台灣地處亞熱帶,一年四季都有蝴蝶出現,蝴蝶的一生要經過四個時期,即卵、幼蟲、蛹、成蟲期,每個時期的形態、習性都截然不同差異相當大,是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每年5到9月是蝴蝶最多的季節,蝴蝶飛舞著豔麗的翅膀穿梭於花欉間真是美麗。
鳥/鷺/鴨/鴉/山紅頭/火冠戴菊/山雀/五色鳥/帝雉/藍腹鷳/白頭翁/綠繡眼/栗小鷺/鴴/鶇/鴝/翠鳥/藍鵲/黑面琵鷺/紅冠水雞/彩鷸/花嘴鴨/綠頭鴨/麻雀/斑紋/鸚鵡/小剪尾/啄木/黑枕/朱鸝/黃鸝/栗喉/燕子/鴛鴦/畫眉/鶲/鶚/鴞/鷹/鶁/鷲/雉/八色鳥/啄花/雁/鸛/鶴
在台灣除人類以外,唯一靈長目特有種動物台灣獼猴,你了解牠嗎?
台灣獼猴又稱黑肢猿或台灣猿,英文名稱為Formosan Macaque,屬於靈長目獼猴科,一夫多妻喜群居。
台灣獼猴分佈遍及全省,從平地到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山區均可發現牠們的蹤跡,但現存數量以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沿線較多。 在飲食方面,台灣獼猴為雜食性,但攝食仍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如葉、果實、莖髓、花苞及樹皮等,攝食的植物種類,截至目前為止已記錄者共有三十種以上,包括喬木、灌木至地被植物,例如桑科榕屬、樟科、殼斗科、蕁麻科植物等。
台灣獼猴與日本獼猴、馬來猴、恆河猴血緣關係近,長相與日本獼猴、恆河猴近似,不過尾巴長得多。
猴群約在一百五十隻之間,但以小於二十隻的小群最常見,猴群常由一隻或數隻公猴與多隻母猴及其子代組成配對關係為一夫多妻制。一般而言,牠的壽命約二十歲左右,最長可達三十五歲。
台灣獼猴生性調皮好動,常成群活動,在樹幹枝椏間跳躍或搖撼樹枝,發出齜牙咧嘴的警戒聲。也常在登山歩道追逐嬉戲、或相互理毛、或覬覦路人,車子駛近時還不肯讓路。遇上手拿食物的登山客,這群猴子會毫不客氣的搶走。登山時若逢台灣獼猴迎面而來當小心被咬傷、抓傷。每年水果生長季節也常入侵果園偷吃香蕉、芒果、荔枝…等等,由於台灣彌猴仍屬保育類動物,民眾不能捕抓、傷害,對於盗採農作物的行為讓農民們非常無奈。
狗+(用品/衣/玩/吃/食/樂/行/住/訓練/罐頭/飼料/洗澡/美容)
獨角仙又稱作兜蟲,屬於鞘翅目犀金龜科,體色深竭、紅竭色和咖啡色,身體是一層如盔甲般的硬殻,全球共有1500種,不過大型犄角較明顯的不到百種,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地區,在亞洲地區種類並不多。台灣最常見的獨角仙約有7種,有分布在低海拔闊葉林山區的獨角仙,和蘭嶼的姬獨角仙具有大型犄角,成蟲不含獨角可長至4-6公分長,吸引人的地方的外型就像是一個力大無窮的鐵甲武士。
獨角仙成蟲主要出現於每年的5月至8月,分佈於低、中海拔山區,夜晚具趨光性,只要環境開發較少的地區,常常在夜間路燈下就可以發現成蟲。成蟲在野外吃樹枝流出來的樹液,人工飼養可以使用昆蟲箱,底下舖上一層約10公分的腐質土再放上一些小樹枝、樹葉,佈置成類似野外的環境,飼育時可餵食蘋果、鳳梨…等水果。
獨角仙的一生剛好是一年,從卵-幼蟲-蛹-成蟲,與蝴蝶一樣擁有4種完整的體態變化,成蟲在世的時間很短,完成交配任務後自然會死去,留下的身驅只要直接注射福馬林,就可成為「金剛不壞之身」的標本,這也是飼養獨角仙的樂趣所在。
梅花鹿並不是保育類動物,牠的毛皮美麗,但是比較膽小,容易緊張。
自從最後一隻野生梅花鹿在民國58年於台東一帶消失後,野生梅花鹿已經被證實並宣告絕種。幸好由於梅花鹿的鹿茸具有藥性,是重要的中藥材之一,因此一直有鹿場進行人工繁殖,國家公園管理部門因而得以成功引種,73年在墾丁社頂公園進行復育梅花鹿工作,並從83年起進行3次的族群野放。
棲地大量被破壞是野生梅花鹿絕種的最主要原因,而人類大量獵捕也是禍首。保育官員指出,早期台灣的梅花鹿族群量很多,荷蘭人據台時,梅花鹿皮曾經大量外銷,當時,包括日本在內的東亞地區一年曾自台灣進口30萬張鹿皮,交易量相當可觀。
目前梅花鹿的復育工作進行得很順利,復育後野放在外,並繁殖的梅花鹿約有500~1000頭,農委會表示,會考慮將梅花鹿列入保育名錄,在野生動物保育法的嚴格保護下,希望梅花鹿能活躍於野外。
鱟的英文俗名是「馬蹄蟹」、日文俗名是「鋼盔蟹」,台灣也有俗名叫「鱟蟳」,雖然都和蟹有關,卻和蟹沒有太多親屬關係,生物分類屬於節肢動門、肢口綱、劍尾(鱟)目。
鱟從約4億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紀至今沒有明顯進化,所以是一種活化石,中國鱟分布在長江口以南太平洋西岸和各大海島的沙質淺海。泰國產的類似種已知卵含有河豚毒及痲痺性貝毒,台灣產鱟則尚無含毒含報告。鱟的甲殼厚重,本身肉質不多,中部雖有「鱟蟳炒米粉」的地方風味,但食用部分的肉質仍不多,而且鱟肉、生殖腺和卵食用太多時容易發生過敏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