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71個專題

專題

櫻花

每年到了三、四月正是櫻花盛開季節,滿山遍野粉紅、桃紅、純白盛開的櫻花,染紅了整個青翠山谷,為大地帶來繽紛燦爛的花海。有些櫻花隨著和風飄落,一片一片的花瓣就像花雨般的飄落在每個地方,真是美不勝收。台灣的櫻花種類不少,花瓣分單瓣與多瓣,有土生土長的台灣山櫻花、日本品種的富士櫻、吉野櫻、重瓣櫻等,台灣熱門賞櫻的去處有陽明山、阿里山,武陵農場、霧社、烏來……等地。
專題

波斯菊

大波斯菊屬菊科原產於墨西哥,大波斯菊株高約50~130公分,植株纖細葉為羽狀複葉,花瓣薄而柔弱,花色有紅、粉紅、白、黃等花色。近年來地方政府利用休耕的田地廣推綠肥景觀作物,鄉間愈來愈多農民種植大波斯菊。最近正值盛開期,嬌媚的花海隨風搖曳,在農田、房舍、藍天白雲相襯下交織成一幅花海美景。朵朵紅白相間的花朵隨風翻飛像極了群飛的蝴蝶,美得令人陶醉。
專題

火龍果

火龍果又稱紅龍果、龍珠果,果實大部分都是水和碳水化合物,富含大量果肉纖維,自果肉內取得種子後使其完全乾燥後即可種植。
專題

夫妻樹

專題

五月桃

五月桃俗稱「甜蜜桃」,生長200~1000公尺的山區(中、低海拔),主要分佈於桃園縣復興鄉各村落,屬拉拉山巴陵、卡拉部落,占種面積百分之50~60居多。五月桃雖不像水蜜桃香軟可口,但口感較結實,甜度不輸給水蜜桃。
專題

欖仁樹

春夏一片綠意的欖仁樹,到了隆冬季節,大大的倒卵形葉會換上紅色「冬裝」。台灣三十餘種秋冬綠葉會轉紅的紅葉植物中,欖仁樹也占有一席之地,紅葉美景一點不比楓紅遜色。 欖仁樹為使君子科欖仁屬植物,產於全台平地,植株高15到25公尺,為落葉大喬木,葉片大,枝葉水平輪生形成平頂傘狀樹冠,又稱雨傘樹或涼傘樹。綠葉在落葉前會轉為黃或紅色,紅葉期大多在隆冬到冬末春初。 欖仁樹原產於熱帶海岸,為熱帶知名紅葉樹,恆春半島常見生長。由於樹形強健,早年廣植於機關學校成為園景樹,南部的成大校園、台南科技大學和台大校園,以及烏山頭水庫風景區,均見大量栽種,也有縣市選為行道樹栽種。
專題

杜鵑花

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杜鵑花開在小溪旁,多美麗啊~~~,這是一首人人耳熟能詳的歌,可見得人們對杜鵑花有多麼的熟悉。在台灣杜鵑花普遍栽種於各平地、山林、園區、都市造景…等等。杜鵑花又名滿山紅,屬於杜鵑花科灌木,高度最小只有幾寸高,最高可達5~6公尺,葉形長橢圓形,花形為漏斗狀單瓣及重瓣,花色分為紅、黃、白、紫、鑲邊等。杜鵑花的適應能力很強,每年的春天來臨時,杜鵑花便滿山遍野地綻放起來,盛開得花團錦簇,滿山滿谷,好不熱鬧。
專題

牡丹

牡丹象徵富貴、圓滿,鮮艷華麗,中國人喻之為國色天香。牡丹原產於大陸洛陽一帶,因此又稱為洛陽花,屬落葉性灌木溫帶植物,植株高約1到2公尺,花徑多在10公分以上,果實為蓇葖果,分類地位屬於毛茛科、芍藥屬,全世界芍藥屬植物約35種,其中,中國產原生種牡丹共有8種,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地區。台灣受限於氣候因素,只產於中、高海拔山區,目前最著名、規模最大的產區,非杉林溪莫屬。由於牡丹花型碩大、多姿,貴氣又典雅,特別受到中國人喜愛,花中之王地位歷久不衰。牡丹有單瓣、重瓣、多重瓣,以及平頭、半圓、繡球和直豎等不同花型,花色則有純白、粉紅、深紅、豔紫、鵝黃以及綠色、黑色(暗紫)等多種,其中,更不乏直徑超過20公分的花朵。據指出,白色和綠色的牡丹最香,白牡丹並有紅蕊、黃蕊的區別,一定要等花開才能正確鑑別。一般來說,牡丹的壽命可以長達20年,每年春季開花,盛開的時間約只有3天,所以要賞花一定要及時。
專題

黃花風鈴木

在全台氣溫尚未回暖之際,街頭的黃花風鈴木就已悄悄捎來春天的氣息,成排的黃花風鈴木開得滿樹金黃華麗,讓過往的民眾、遊客爭相拍照留念。 金風鈴,又名黃花風鈴木、黃鐘木或伊蓓樹,是巴西的一種常綠植物,被認為是巴西的國樹,普遍作為行道樹和園林樹木。
專題

梅花

梅花和蘭、竹、菊並稱為四君子,在植物學上,屬於薔薇科櫻屬,花朵直接貼生在小枝上,幾乎沒有花梗。歲末冬寒時開花,在萬千紅紫均呈凋零之際,獨衝寒破雪,吐豔凝芳,自古以來便被詩人所歌頌,文人墨客所描寫。在園藝上,依據梅花的種種不同性質,可將之分為三大系:一、野梅系:有原生種梅花的強健性質,枝較細,並有刺狀的小枝生出,葉片較小;果實小而圓,果核帶有點性。二、紅梅系:花大部分為紅色,木材的髓節紅褐色,有時候部分的雄蕊會變成花瓣狀。三、豐後系:樹勢強健而小枝肥大,但是花朵不具香味;葉片大而近乎圓形,果實通常大型,成球形或不規則形。梅的果實可製成梅乾、梅潰、梅子果醬、梅子果汁及梅酒等,每一樣均有其獨特的風味,食後齒頰留芳,回味無窮。
專題

洛神花

嘗過洛神果汁美妙的酸甜滋味嗎?冬季正是洛神果成熟季節,滿山遍野的紅色洛神花植株,傳達出歲末迎新的喜氣。台東縣南迴公路上的金峰鄉,堪稱是台灣最美的洛神花之鄉,金峰鄉公所特別選在11月洛神結果季,推出洛神花之旅。 洛神花在台東栽種的歷史悠久,早年東台灣的農田隙地,無處不見洛神花植物,尤其是原住民鄉鎮栽種面積最多,也是金峰鄉重要經濟作物。每年秋到冬季,當洛神葵開花結果時,也為東台灣原住民鄉營造最美麗的花果景致,因植株優美吸引遊人參觀。 在東部原住民鄉鎮栽種面積廣的洛神花,並非台灣原產植物,而是日本人藤根吉春於1910年由新加坡引進栽種,為熱帶與亞熱帶植物,又稱洛神葵、洛濟葵或山茄,植株高一到二公尺,花瓣五片,果實可製成蜜餞、果汁和果醬食用。很多民眾將一顆顆的紅色果實誤認為是花,其實洛神開的花是黃色,果實和植株的莖都是鮮艷的紅色,因此,一般看到的洛神花,其實是果不是花。 洛神葵不僅果實可以加工為蜜餞或洛神汁食用,植物更具觀賞價值,洛神葵全株除了綠葉和黃花,莖和果均呈漂亮鮮麗的紅色,因喜生長在砂礫土和貧瘠土地,金峰鄉原住民很早就懂得利用村邊、家宅庭院和農田隙地栽種洛神花,作為全鄉的旱田和貧瘠的農隙地,幾全栽種洛神花,待冬季果熟採收,全家一起動手摘果去籽的場景,也成為原住民生活一景。
專題

台灣欒樹

9月一到,遠遠就可以看到台灣欒樹的鮮豔黃花了,像秋風準時那樣,向人間到處渲染滿地的金黃…… 台灣欒樹是台灣特有種樹木,就是說原產於台灣,全世界只有台灣才有,原產於陽光充足的闊葉林,現在全台各地都有栽培。 它的花期雖可到10月,但那時,黃花漸少紅褐色增多,加上滿樹綠葉,色彩濃艷得沒話講。但不要以為那是變色的花朵,紅褐色部分其實是果實,等到成熟,滿樹就變成黑褐色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