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節慶 共 53個專題
在倒數聲中,滿滿的新希望充斥在人們心中,隨著煙火在空中迸發,希望願望也能與煙火一樣閃耀實現。收錄各地跨年煙火風貌,懷著期待與感謝向身邊的人說聲「新年快樂」吧!
叮叮噹…叮叮噹…鈴聲多響亮…………。 身邊響起的音樂是從小耳熟能詳的歌曲,隨著樂聲的飄揚我們知道聖誕節已到來,歡樂的氣氛讓人心情興奮不已。聖誕節是基督徒慶祝耶穌誕生的重要節日。這天基督徒會起個大早前往教堂做聖誕禮拜,以紀念耶穌。印象中聖誕節總在雪花紛飛的日子裡度過,天氣雖然很冷卻是令人期待的日子,尤其是小孩。聖誕老公公的故事深深的吸引著天真的小孩子,傳說聖誕老公公在平安夜裡會駕著馴鹿雪橇滿載禮物分送給所有的乖小孩,他送禮物時是從煙囪中爬進屋子裡的,禮物擺放在小朋友準備的大襪子中。另外,聖誕節不可缺少的擺飾就屬聖誕樹,每棵聖誕樹上都掛滿了五光十色的禮物、彩帶、彩燈,琳瑯滿目的裝飾品將聖誕樹裝扮的耀眼亮麗。聖誕樹已成為國內普遍的裝飾,在教堂、在家裡、在百貨公司及公司廣場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華麗閃爍的聖誕樹,過節的氣氛更濃厚了。聖誕節快到了,你佈置好了你的聖誕樹了嗎?
泰國的農曆受印度影響,將一年分為12宮,即牡羊、金牛、雙子、巨蟹、獅子、處女、天秤、天蠍、射手、摩羯、水瓶、雙魚宮,每個宮的運行需30天,由雙魚宮最後一天(即4月13日,每年固定都是這一天),轉到牡羊宮的第一天,跨越一個年,就是泰國新年,稱為「Songkran Festival」。
Songkran起源於梵文,意指「跨越」或「向前邁進」的意思,因此泰國新年依音譯稱為「宋干節」。潑水象徵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重新出發,因此又稱為潑水節。
要注意的是,不能以水槍、髒水或壞掉的飲料向他人灑水,或是丟冰袋砸傷人;故意戲弄女生的臉部、胸部及臀部等,都是不禮貌行為。
除了潑水,潑水節時,泰國人還會將戶內外打掃乾淨,穿新衣,對長輩尊敬、祭拜祖先,還要奉獻食物給寺?和尚,將沙帶到寺院堆成佛塔或是動物形狀,之後在其上裝飾鮮豔旗幟、香及花,用來祭拜佛祖,之後將沙用在建築或是其他工程上。同時以有茉莉花漂浮的淨水為佛像沐浴。
潑水節不是泰國獨有,東南亞的緬甸、柬埔寨、寮國也有同樣的習俗。
近年來由於許多泰籍勞工來台工作 台灣各地也舉辦潑水節活動
大甲媽祖遶境活動,於每年農曆三月間舉行,成千上萬信眾,隨著媽祖鑾轎由台中大甲鎮瀾宮出發,展開為期九天八夜、三百四十多公里的步行遶境活動。遶境隊伍跨越四縣市,走遍二十多個鄉鎮,接受各地信眾虔誠膜拜,大批信眾跪地匍匐,等待鑾轎從身上經過,俗稱「躦轎腳」,祈求媽祖保佑來年順利、平安,民間更相傳,生病的人若躦過媽祖神轎,病即可痊癒。早期遶境活動為七天六夜,爾後慢慢擴大為九天八夜;民國七十七年後,進香終點也從北港朝天宮改為嘉義新港奉天宮。
2020年臺灣燈會是2020年(農曆庚子年,生肖鼠)2月在臺灣臺中市舉辦的第31屆臺灣燈會,展覽時間為2020年2月8日至2020年2月23日,於臺中花博后里馬場森林園區(主燈區)及文心森林公園舉辦。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農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重大節目,根據史籍記載,最早出現在周朝,直到唐朝初年《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可知此時中秋節成爲固定的節日。不過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同時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根據我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爲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爲“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至於中秋節吃月餅的起源,有一則流傳已久的傳說,就是在元朝末年,蒙古人為了怕漢人造反,不准民間私藏武器,規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十戶供養一名兵丁。漢人雖想起來反抗,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了條計策。散布消息說今年冬天會有瘟疫蔓延,要大家吃月餅才能倖免於難,於是大家爭先恐後的購買月餅來吃。大家在吃月餅時,發覺裡面藏著張條子,上面寫「八月十五殺韃子」。於是成功推翻元朝,這個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每年二月十四日是西洋情人節,情人節這天大家可以寄卡片或送禮物給所愛的人,但不限於情人,朋友、親人、朋友、老師…都可以的。
每逢農曆春節前,各縣市的年貨大街都會湧入許多採辦年貨的民眾,尤其是全台最具指標性的年貨大街─台北市迪化街更是會被人潮擠得水洩不通,舉凡過年期間所需的春聯、掛飾、南北乾貨、零嘴都可以在年貨大街裡一次買齊。
2012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