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小吃 共 32個專題
台灣終於等到了米其林!第一本《台北米其林指南》終於登台。這本堪稱世界美食聖經的美食指南,目前已在全球十三國、三十個城市推出紅色指南評鑑,台北版預計發行中英文版本共十萬本。
元宵是一種中國傳統節令食品,通常由糯米製成的,是有餡的,而且是甜餡料。
北方人依照習俗通常在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和新年烹製食用。曾有多種名稱,如麵繭、粉果、元寶、湯餅、圓不落角等。
元宵製作和湯圓不同。元宵餡料多使用甜餡,將直徑約1厘米的餡料蘸水之後放入盛滿糯米粉的笸籮中,由人工搖製成直徑約2厘米的元宵,因此製作元宵稱為「搖元宵」。現在多用機器代替人力製作。
元宵餡有豆沙、芝麻、棗泥、白果、果仁、杏仁、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可煮、煎、蒸、炸、拔絲、烤。起初稱之為「浮圓子」,水煮後湯如糯米麵粥。而在廣東和台灣一般都會使用糖水煮;糖水可以用紅豆,或者薑加冰糖整成。
中華絨螯蟹,也稱上海毛蟹,俗名大閘蟹或河蟹,是一種主要生長在中國福建沿海河口地區的小型蟹種。大閘蟹的品嘗時間為中國農曆八、九、十月份,素有「九月圓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一說,即農曆九月吃圓臍雌蟹,十月吃尖臍雄蟹,此時甘香肥美,為人間珍味。在農曆六月有俗稱「六月黃」,也是別有風味的。
秋天是吃蟹的好季節,一隻隻的秋蟹為了能儲存能量過冬,會在秋季時努力讓體內囤積養分,使蟹肉膏黃格外豐腴肥美。
此時的螃蟹不僅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其營養價值也非常高。常聽人說:「秋風起,蟹腳肥。」秋天就是要吃螃蟹。
製作烏魚子
1 取卵
漁民從清晨即開始捕撈烏魚,一籃籃的烏魚,有專人負責取卵,取卵動作必須迅速準確,絕不能弄破魚卵膜。
通常切開魚肚後才知烏魚是公是母,母烏魚有魚卵、公烏魚則為魚膘,工人將魚卵或魚膘、烏魚腱仔細取出、分類,一般取出魚卵時,上頭會掛一小塊魚肉,漁民俗稱「肚臍肉」,進口烏魚子不會有這塊烏魚肉,這也成了本地產新鮮烏魚子的證明。取卵之後的「烏魚殼」價廉物美,民眾往往聞風前來購買。
2 鹽漬
鮮黃色的烏魚卵,過磅後依大小分級,接著業者會清洗烏魚卵、去除血絲,開始鹽漬,使用細鹽或磨碎的粗鹽,將烏魚卵沾鹽後,還得用雙手按摩、搓揉。
3 壓製
鹽漬後的烏魚卵一一排放在木板上,木板上放乾淨的白布,烏魚子置於白布上,再壓一塊木板,如此層層疊放,最後再用水泥塊壓住。讓水分慢慢釋出,依烏魚子大小不同,壓製30分鐘至2小時。
4 曝曬
業者說,在戶外曬烏魚子太陽不能太大,否則烏魚子會外乾內濕;不能有露水,得風和日麗的狀態才能曝曬,依烏魚子大小,約曝曬7至10天,雖是在戶外曝曬,但清潔也很注重,連地板都要沖水清洗,「就是要吹過海風,才能呈現烏魚子的天然風味。」
5 包裝
曬好的烏魚子要先冷凍,在真空包裝前先用米酒擦拭,可殺菌和去除腥味。真空包裝的烏魚子,放冷凍可保存一年以上,並不會影響口感。
擁有「冠軍米」之稱的池上米,可說是家喻戶曉、享譽全台!
時至今日,過往旅客來到花東,總不會錯過一嘗品質絕佳的池上米,主要來自台東縣池上鄉富興、萬安、新開園、慶豐等好山好水無汙染的環境,經新武呂溪水灌溉,使土壤富含有機質和礦物質,終於孕育出香Q可口、晶瑩剔透、粒粒飽滿的池上米。
北與花蓮縣富里鄉相鄰的台東縣池上鄉,清光緒年間稱「新開園」,日據時期,因聚落位於水豐地美的大坡池之上,因而取名為「池上」。台灣光復後,定名為「池上鄉」。坐落於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之間,新武呂溪流貫形成沖積扇,扇端池泊即是「大坡池」!
池上是典型的農業鄉鎮,水稻一直是池上最重要的作物,農田灌溉主要來自萬朝圳及新武呂溪圳水,隨著土壤改良和水利修繕,水稻面積從民國40年的639公頃,到88年已增至1459公頃。民國60年,池上米參加農改場比賽即榮獲首獎,加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協同其他單位接續輔導辦理良質米產銷計畫,使「池上米」從此聲名大噪。
萬安、錦園、富興和振興為池上重要米倉,水田富含黏質土壤,並擁有獨立水源,近年大力推動有機米栽培,採行自然農法耕作,獲MOA(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認證。
臭豆腐、餛飩、風味肉粽、老天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