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技藝 22個專題

專題

捏麵人

民俗技藝捏麵人,古稱「捏米江人」,相傳是三國時代,諸葛亮率軍出征,渡江時遇到暴水,便用糯米團捏成「米人」祭江,江水即轉趨平靜,終使軍隊得以順利渡江。後來傳為民間技藝,老一輩稱為「捏糯米尪仔」。 傳統捏麵師傅多以人人熟知的民間傳說,或通俗小說故事人物做為創作題材,農業時代家家戶戶在冬至搓湯圓時,亦會捏一些小雞、小狗給小孩玩耍,當成零食,也算捏麵人,現今則以卡通人物為主,譬如米老鼠、Kitty貓、皮卡丘等,最受小朋友歡迎。
專題

風箏

風箏,亦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閩南語稱風吹。古代稱之爲「鷂」,北方謂之「鳶」。風箏是一種比空氣重的,能夠藉助風力在空中漂浮的製品。晚唐,人們在紙鳶上加哨子,其鳴如箏如琴,故稱「風箏」或「風琴」。現代以風箏作為統稱,包括沒有哨子的紙鳶。
專題

扯鈴

專題

白米木屐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設置「白米木屐館」,由3位木屐師傅進駐,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昨天指出,3位師傅不只傳藝,而在展現沒落的鄉村如何改變自己的一頁,工藝運動必須與社區結合才能獲得支撐力量。 近年來,宜蘭的白米木屐村成為社區營造成功的範例。陳其南表示,1997年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時,位於蘇澳的白米社區為工業汙染的受害者,居民不斷外移,他指點白米社區以木屐重建家園,當時的白米社區並沒木屐製造業,而他認為「社造是發明新傳統」,後來透過發展木屐工藝,白米社區轉型為木屐村。之後白米社區以「合作社」方式建立集體營運模式,不但獲政府資源挹注,聲名還遠播日本。
專題

牽罟

牽罟是一種傳統的捕魚方式,「罟」是一種大網。每當村裡的人發現有魚在岸邊迴游時,就召集村人在海邊集合。首先得由舢舨將罟載至外海撒下,然後村民在沙灘上排成兩路,與海拔河般地把罟從大海中拖回岸上,大家共同分享漁獲。 最近這種捕魚方式幾乎見不到了,反而發展成了觀光旅遊的活動讓參與的朋友們一同體會這種與大自然搏鬥的捕魚方式,遙想古人謀生的不易以及濃濃地人情味。
專題

舞獅舞龍

舞獅表演者裝扮成獅子,在鑼鼓聲中模仿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以及趣味性等動作表演。 舞龍需要10人以上才能進行,通常持龍珠者1人,持龍身者約為10人(人數適龍身長度而定),龍身使用紙紮,龍身上畫滿圖騰,隨著鼓聲變幻隊伍非常壯觀熱鬧。 舞獅、舞龍起源於中國的傳統表演藝術,通常結合武術一起演出。表演常出現於大型慶典中,例如迎春賽會、開張慶典,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舞龍助慶。
專題

燈籠

燈籠,台灣古稱鼓仔燈,是種相當古老的照明設備,在古埃及便已出現,在亞洲東部常被視作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品,於中國、韓國、日本、越南等地都很常見。中國可能是最早使用燈籠的文明之一,其燈籠樣式與使用習慣對鄰近的日、韓、越等地也有著程度不一的影響。傳統中國式燈籠主要由紙或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製作,中間放上蠟燭,點燃蠟燭成為照明工具。在東亞許多廟宇裡,燈籠是相當常見的物品。
專題

交趾陶

交趾陶,是中國南方與台灣傳統中式建築(如廟宇)的裝飾,源自唐三彩,是一種低溫彩釉軟陶,主要都在民間默默發展與延續,早期最常見於廟宇的水車堵,而近代交趾陶則越來越少裝置於水車堵內,但依然可在廟宇內欣賞到交趾陶。
專題

土地公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乃中國民間信仰普遍的神之一,主要流行於漢族地區,部分受漢文化影響的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是具有福德的善鬼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求財、保平安、保農業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專題

埔里手工紙

在日據時期時,日本人發現南投埔里擁有良好的造紙環境,因而在此設廠,並將造紙技術傳入,為埔里造紙打下良好的基礎。後來台灣光復之後,民生用品需求量大,埔里的造紙業就開始興起,除了可供台灣人使用外也外銷到日本,近年來受到社會環境的改變,傳統造紙業漸漸沒落,因此將其轉為觀光產業,不但讓遊客可以參觀紙廠,也用紙張製作不同的商品,如衣服、裝飾品、紙雕…,為埔里手工紙開創新的一頁。
專題

宋江陣

宋江陣是一種宗教性的民俗陣頭,在咚咚的鼓聲中,半蹬踩著馬步,呼吸短促低沈,分別以拳術、兵器對打,耍陣旗,或是隊形變換演出,全場虎虎生風,其陣式之變化多端,總吸引大批人潮前往觀賞,熱鬧非常。有人說,宋江陣與「宋江」故事有關,即梁山好漢宋江排出來的軍事陣形。民間流傳,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原是天上的蛇神,因被玉皇大帝貶下凡界,而為梁山泊俠盜,其劫富濟貧與為民除惡行止被公認為「替天行道」,民間即扮演其角色來驅邪保安。 此外,宋江陣也是一種巫術陣頭,他們用貼有「符紙」的器械表演武藝,旨在驅除作祟地方的邪靈惡鬼靈即模倣三十六天罡與七十二地煞天將神兵來制壓邪魔。宋江陣各團組成人數不一,可分卅六陣、七十二陣、一百零八陣,都是從水滸傳中一百零八條好漢的傳聞而來。 宋江陣表演的陣形,雖因各團師傳傳承不同而異,但名稱大致相同,其操練陣形第一步是排成圓圈,對拜祖師爺,據說如此才能於操練時確保安全。其操練次序大致如下:(1)龍吐耳(2)跳四門(3)走蛇泅(4)跳中村(5)開斧(6)蛇脫殼(7)田螺陣(8)雙套(9)連環套(10)蜈蜙陣(11)排城(12)破城(13)跳城(14)交王花(15)四梅花(16)八卦陣(17)黃蜂結巢(18)黃蜂出巢。上述陣形中以「八卦陣」最重要,象徵驅邪鎮妖,保境平安。
專題

磺火捕魚

新北市金山區磺港漁港保留全國僅有的磺火捕魚,漁民使用磺土泡水產生乙炔氣,遇火點燃產生「強光巨響」,吸引趨光性的青鱗魚群躍竄出水面後,再以叉手網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