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技藝 22個專題

專題

口足畫家

楊恩典/謝坤山/陳世峰/陳美惠/楊淑怡/劉仁傑/林宥辰/吳厚岐/林以通/蕭文耀/李秋梅/廖瑞金/簡慶東/楊金州/張維德/劉正隆/溫珮妃/柯樹
專題

八家將

八家將是本省宗教信仰的一大特色,八家將起源目前學界中尚無定論,相傳是由台南府城的白龍庵所發展出來,他的主神就是福州籍官兵所迎來的五靈公又稱五福大帝。八家將成員包括了刑具爺、文差、武差、甘爺、柳爺、謝將軍、范將軍、春大神、夏大神、秋大神、冬大神、文判、武判。他們的發令程序大致是:主神下令---文差接令---武差傳令---范謝捉拿---甘柳刑罰---四神拷問---文判錄供---武判押犯。八家將的陣容,第一排為謝將軍(七爺)與范將軍(八爺),第二、三排為四季將軍,第四排為甘將軍與柳將軍。他們都穿著極鮮艷的戲袍,頭上佩戴有華麗的頭飾,腳著草鞋,手持蒲扇及畫戟、打板等刑具及法器。八家將有其獨特的臉譜,於參加巡境前的八家將,都需經由專人在臉上塗抹所屬的臉譜造形,即所謂「開面」。因八家將較為嚴肅,開面之後就不可以吃葷,也不能隨意交談、說笑,以免遭神譴。當陣勢排開以後,所有成員瞠目怒視、威風凜凜、左右擺動。這時候特別忌諱閒雜人等亂竄接近,尤其更嚴禁婦女從中穿過。八家將平時就要練習各有所屬的步法,如青刀陣、七星步、八卦陣等,在步伐中帶有幾分肅殺的美感與神勇,民眾相信只要是八家將走過的地方,就產生祈福解厄的作用。另外,八家將身上配掛的餅乾是沿途任人取食的,據說吃後可保得福,因此常可見信徒於路上爭食的熱鬧場面。
專題

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燈影戲,是將影子投射於布幕來表演的民間藝術,傳承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相傳是漢武帝因思念死去的愛妃李夫人,廢寢忘食,不理朝政,找尋讓李夫人還陽的方法,文武百官為此四處找尋,請來江湖術士魏少翁。術士告訴武帝,為怕嚇走李夫人的魂魄,夜晚時分,李夫人回來時,只能遠觀,不能近看。術士到夜晚就架了一個召魂台及一個布幕,並剪了一個李夫人的肖像,透過月光,隔著帷幕,顯現剪紙的影像,武帝朦朧一看,像是李夫人還陽了,幾次後,武帝的病便治好了。 後來,有人利用的帳幕來表演,逐漸發展成剪製樹葉或樹皮來演,進而用素紙雕刻,但很易損壞,最後才改用牛、羊、驢等動物會透光的皮,來雕製皮影戲偶。南宋時甚至有專業的刻鏤影人,刻出的皮影戲頭稱為「頭楂」,多採用側面刻鏤,除眉、眼、口外,全部鏤空,並加上紅、綠、黃、白、黑等不同顏色,表現不同的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用燈光映照在影窗上,極為鮮明動人。 以「三國」戲中,關羽就畫紅臉、臥蠶眉、丹鳳眼,表現其英武正直忠義千秋的英雄性格;「鐵丘墳」戲中的程咬金,「五峰會」戲中的暴虎,則繪成綠臉,表示勇猛、善戰。另外,黑色表現鐵面無私性格,如包拯就塗黑臉;黃色多用在神怪戲;白色表現奸臣兇人。
專題

吹糖人

600年前中國就有糖塑技藝,又稱畫糖,由於製作過程要以口吹氣,加速糖水冷卻,畫糖師又稱吹糖人。 畫糖需將糖水放在爐上快煮,一直到糖水邊緣的顏色白變黃,等糖水出現焦煙時離火,再用木筆快速攪拌,然後倒在板子上,快速繪形、壓圈壓線、整邊、修角,畫糖師再以純熟手藝做出各替造型的糖塑品,早期糖塑吉祥物常用於婚禮、壽禮、祭祀禮儀。
專題

布馬陣

專題

陀螺

專題

鳥人大賽

台北縣政府93/9/25在二重疏洪道的微風運河首創舉辦全國第一屆「台灣鳥人大賽」,參賽者自行設計一套飛行道具,但不可利用引擎及馬達等動力,著裝飛行再比比看誰飛得最遠。鳥人大賽是專門給愛秀、敢秀、喜歡搞怪、有創意的人參加的。參賽者發揮創意、翅膀、卡通人物造型、電影中的人物造型等等道具紛紛出籠,十足的效果令人捧腹大笑。趣味橫生的鳥人大賽在國內算是新興的活動,吸引老少民眾熱烈的參與,在台灣可說是創風氣之先,但是在國際卻是行之有年,其中以每年在英國舉辦的國際鳥人大賽最負盛名。讓我們來瞧瞧各種瘋狂、趣味、搞怪、爆笑的鳥人大賽。
專題

竹蜻蜓

專題

跳繩

專題

攻炮台

2007年已邁入第12年的內湖攻炮台活動,今年在成美河濱公園登場,參加的民眾全副武裝,戴著安全帽、手套,民眾將引信丟入炮台中,引燃炮火,攻城成功的隊伍興高采烈歡呼,鞭炮劈哩啪啦作響,場面十分熱鬧。 所謂「炮台」是以一長竹,頂端懸掛升降式吊盤,吊盤上放置爆竹,參加民眾在一定距離外持引信往吊盤內投擲,如投中會引爆盤內鞭炮。有興趣的民眾可前往參加,試試「準度」如何。 「攻炮台」活動原是清末民初民間流行的傳統春節休閒娛樂活動,一度失傳70餘年,直到民國84年元宵節才由民間復辦,引起熱烈迴響。85年起每年由內湖區公所主辦至今,是台北市難得一見的民俗活動,刺激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