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浩劫 18個專題

專題

日月光廢汙水案

導演齊柏林的紀錄片《看見台灣》拍攝到高雄後勁溪遭到工業水毒害汙濁不堪的景象,汙染凶手之一為全球封測大廠日月光公司。位於高雄楠梓加工出口區的日月光K7廠遭查獲排放有毒廢水,營運長吳田玉日前率領營運高層主動召開記者會,口頭向社會大眾致歉,強調此次事件是管理上的疏失,絕無惡意將廢汙水任意排放,並表示將盡全力改善。
專題

國土超限利用

紀錄片《看見台灣》引發國人關注國土超限利用問題,行政院近期展開國土保育行動,第一波鎖定清境農場,內政部公布災害潛勢地圖,指出清境風景特定區有64%的土地屬於中高危險區域。清境農場只是一個國土超限利用的案例,許多大都會周圍的山坡住宅都存在超限利用的問題,內政部長李鴻源表示,希望透過清境案例,擬定短中長期計畫,逐步解決國土超限問題。
專題

地球暖化

地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因溫室效應而造成溫度上升的氣候變化現象,為公地悲劇之一,而其所造成的效應稱之為全球暖化效應。 地球暖化成因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及其他氣體使大氣層中的熱氣無法逸出。這些氣體可使陽光通過,但吸收地球排放回太空的紅外線。燃燒燃料是二氧化碳及氧化亞氮產生的最大人為成因,有機廢物分解是甲烷產生的主因。 解決地球暖化方法包括捨棄以煤炭及石油來發電,改用天然氣、核能、太陽能或風力發電;發展燃料效能更佳的引擎;對碳燃料課徵重稅;保育森林等。希望這些改變能對抗溫室效應引發的地球暖化、氣候轉變問題。
專題

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是指一些危害人體健康及周邊環境的物質對大氣層所造成的污染。這些物質可能是氣體、固體或液體懸浮物等。我們日常呼吸的空氣,是由多種化學物質所組成,最普遍的元素是氮,其次是氧。每種氣體的成份並不是固定的,會有輕微的轉變。如果空氣中的污染物數量少的話,對人體和環境的影響會比較輕微,但當這些污染物增加至危險的水平,我們就要想辦法把他們從空氣裡消除。
專題

沙塵暴

沙塵天氣可分浮塵、揚沙、沙塵暴、強沙塵暴和特強沙塵暴五個等級。 浮塵是因當地或附近地區沙塵暴或揚沙後,塵沙等細粒浮游空中形成,俗稱「落黃沙」,出現時白晝如同黃昏,太陽呈蒼白或淡黃色,能見度約小於十公里,大致出現在冷空氣過境前後。 揚沙和沙塵暴則因特定區域地表塵沙被大氣流劇烈活動帶起而形成,共同特點是能見度明顯下降,天空混濁,大多在北方春季冷空氣過境時出現;揚沙的能見度約在一至十公里間,沙塵暴的能見度則小於一公里。 強沙塵暴的能見度更差,特強沙塵暴的能見度則為零。沙塵暴的形成和大小,取決於風力、氣溫、降雨和土壤表層狀況。
專題

珊瑚白化

珊瑚白化,就是生長在珊瑚體內色彩鮮艷的共生藻離開了,珊瑚本身的無色鈣質骨骼組織因而清晰可見。 一九八七年九月中旬,潛水人員於波多黎各西南海岸首次發現大規模的珊瑚白化現象,原本色彩繽紛的珊瑚礁上,冒出混濁的棕黃色液體,這些混濁物就是從珊瑚組織中釋出已死掉的共生藻。
專題

鎘米

鎘米的產生是由於種植的稻米種植在被鎘金屬所污染的稻田,鎘的使用範圍含括於電池、塗料及塑膠裡面的穩定劑。因一些不肖工廠業者在生產後,未將廢水處理好即直接排入池塘、灌溉水道、湖泊等水域。排放的污染水被當成灌溉農地用水,被稻米吸收後就產生鎘米。 受鎘污染的農地需強制休耕,待土地恢復正常後才能再種植農作物。
專題

戴奧辛

戴奧辛,即二氧雜環己二烯,是一個單環有機化合物。它是一種在工業上沒有用處的副產物,一般來說廣義的「戴奧辛」一詞泛指含有前述結構的衍生化合物,例如常被使用於動物實驗的四氯雙苯環戴奧辛戴奧辛與其衍生化合物的毒性各有不同,另外此類化合物因具脂溶性之故,會積聚在動物脂肪組織及植物的某些部位。
專題

福壽螺

福壽螺是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一類軟體動物,1990年代末期台灣曾進口短期養殖,但因螺肉有寄生蟲,且味道不佳,被大量丟棄。因福壽螺繁殖能力超強且快速,會啃食植物的幼葉及嫩莖,造成農作物損失嚴重,被視為生態浩劫。
專題

廢水污染

台灣近幾年來工業發展、商業發展及人口增加等因素產生大量的廢水,因未能適時有效的處理廢水,造成嚴重的廢水污染。這些排放的污水造成農業、漁業、自來水源等損害,引響國人的健康,政府推動、要求、防治污水工作,希望大家重視癈水污染問題,維護國民生活環境的品質。
專題

麥寮六輕

專題

盜採砂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