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表演 4個專題

專題

豐年祭

 阿美族各部落的豐年祭分別在每年七月至九月間舉行。族人辛勤耕作一整年而有所收成時,藉由舉行豐年祭, 一方面對祖靈的眷顧表達感恩之意,一方面族人也彼此相互慰藉。
專題

沈常福馬戲團

過去曾在東南亞享有盛譽的沈常福馬戲團,於民國45年10月10日雙十國慶晚會上進行在台灣的第一場表演,10月13日至11月25日更在台灣各地進行百餘場表演,演出內容包括老虎、獅子、大象、黑猩猩、袋鼠等動物特技表演、歌舞表演,以及空中飛人、走鋼索等驚險的高空表演,節目精彩因而深受觀眾喜愛,場場爆滿,且觀眾往往需排隊等候多時才能購買到票入場觀看,盛況空前。
專題

布袋戲

布袋戲傳入台灣約有近百年的歷史,一路經過籠底戲、北管戲、劍俠戲…金光戲,直到六○年代台灣開始進入電視時代後,透過廣播、電視將布袋戲推上一波高峰,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由黃俊雄改編的「雲州大儒俠─史艷文」,在當時一舉創下97%高收視率,那「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氣勢,一度讓政府以「妨礙農工作息」為由停播,魅力可說是無人能敵。「闊嘴師」王炎、李天祿、黃氏父子黃海岱及黃俊雄等,皆是台灣布袋戲名師。
專題

至聖先師釋奠大典

臺南的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在臺南孔子廟舉行。臺南孔子廟為全臺最早設置,清康熙4年(公元1665年)鄭氏政權初平定臺灣,鄭經參軍陳永華提議「建聖廟、設國學,以教化學子;舉行科舉,為國掄材」,於是在南坊桂子埔建孔廟,並設置明倫堂為國子監,收納院試(鄭氏科舉制度最高階的考試)通過的考生為官員培訓,清康熙5年(公元1666年)完工。清康熙21年(公元1895年)日本治臺後,孔廟曾改作臺南公學校,大正6年(公元1917年)學校移出後進行整修,仍維持祭孔釋奠樂局。昭和8年(公元1933年)出版《聖廟釋奠儀節》,將臺南孔子廟祭孔釋奠細節內容整理出來。從此,臺南孔子廟即以此儀節規範,作為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的進行流程。臺南孔廟的釋奠大典,分成在春秋二祭舉行。春季在春分之日;秋祭於國曆9月28日舉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