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寄藥包

15 張圖片

  • 日期由近到遠
  • 北港古物收藏家吳修明所收藏的原版古早藥包已十分罕見。
  • 北港古物收藏家吳修明所收藏的原版古早藥包已十分罕見。記者蔡維斌?攝影
  • 北港牛墟農業市集將增設的懷舊文創市集中,有古早用來送藥到各家戶的藥包。記者蔡維斌?攝影
  • 觀光工廠一樓陳設多項中藥生產老機具,還有寄藥包等古文物。記者張裕珍╱攝影
  • 後龍鎮民王炳在後龍、通霄地區放藥包已經四十餘年,兩個大藥袋陪他走過不少歲月。記者黃瑞典?攝影
  • 農業社會許多家戶都會由藥商寄放藥包,擺放各種常備成藥,王炳在後龍、通霄放藥包已經四十餘年,此種古老行業已經逐漸消失。記者黃瑞典?攝影
  • 銅鑼鄉公所的文化櫥窗,九月起展出各式各樣的老藥品和藥袋,勾起民眾的懷舊情緒。記者胡蓬生╱攝影
  • 宏信藥局老闆邵長榮說,古早的寄藥包裡面全是應急成藥。
  • 宏信藥局成立五十周年,展出古早民間的「寄藥包仔」。
  • 張友吉收藏台灣早期使用的藥包,現在已經沒有人使用了。記者賴珮如?挕影
  • 高雄縣茄國中一老師在老家翻修時,發現這包難得一見藥包,內有各種居家用藥。
  • 高雄縣茄萣國中一老師在老家翻修時,發現古時候藥包,捐給校方所創漁村文物館。記者鄭毅?攝影
  • 在台灣農業社會的四、五○年代,「寄藥包」曾相當盛行,幾乎每個家庭都會掛上這樣的藥包。這些藥包裡裝載著常備藥品,為當時醫療資源匱乏的民眾提供應急之用。然而到了六、七○年代,診所和藥房紛紛湧現,「寄藥包」逐漸式微,到了八○年代實施健保後,幾乎完全走入歷史。 「寄藥包」這種充滿濃厚鄉土風情的「共同記憶」,伴隨著無數人走過孝養父母、建立家業和青春成長的歲月,它所代表的時代意義和情感,至今仍然深植在老一輩人的心中。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