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林 教授 -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講者簡介:   
袁林,1949年生。先後就讀於蘭州大學、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員,另任中國先秦史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爲先秦史、中國古代經濟史、歷史文獻數位化。出版個人著譯4種,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主持完成大型歷史文獻全文數據庫兩個和大型數字圖書館一個。近期的主要工作目標,是爲建設一個完整的漢字古籍數位化體系奠定基礎。

講題:坐擁書城-漢字古籍的現代命運     簡報下載

摘要:
中國古代書籍製作與利用有六難:得書難、藏書難、傳書難、編書難、用書難、改書難,在整個紙本書籍時代並未根本改觀。數位化帶來了一些根本性的變化。首先,漢字古籍定義需要重新確定,涉及文獻種類、時間斷限、國別區分、計算單位等方面。其次,需要重新確定漢字古籍製作與利用的整個體系,它不是從圖書管理角度著眼,而應當從圖書利用出發,爲用戶提供最全面、便捷、強大的服務。新體系應當包含四個部分:一、目錄數據庫,提供所有文獻目錄信息;二、圖版數據庫,提供文獻的原始圖版;三、全文數據庫,對文獻提供深度檢索和加工利用,由此生成新的信息資源;四、高級服務平臺,提供工具,實現標點、校勘、攷證等初級研究工作不同程度的自動化,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文史論文初稿撰寫自動化,大數據爲這些功能的實現提供了條件。另外,這個體系還應當在服務於衆人的同時,可以便捷地動員衆人進行建設。在上述方面,我們都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這個新體系一經實現,所有的人,即使處於偏僻鄉村,只要能聯上網路,就能得到比所有國家圖書館都更為完善的服務。這一目標,是我們奮鬥的動力所在。
 

張圍東 教授 - 國家圖書館特藏文獻組

講者簡介:   
張圍東,山東省蓬萊縣人。現任國家圖書館特藏文獻組編審。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1979-1983)、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1990-1993)及博士(1995-2001)。先後任職服務於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現館名改為國立臺灣圖書館1989-2004)、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2004-迄今)。專長領域為:宋史、圖書館史、文獻目錄學、臺灣史等。著有宋「四大書」編纂出版與流傳等專著及學術論文50餘篇。

講題:國家圖書館古籍文獻數位資源與加值服務     簡報下載
摘要:
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本館)歷來收藏來自各處之珍貴古籍,包含善本和拓片,並以宋、元、明、清善本以及普通本線裝書為主,其中所藏的6,000多部的明版書,以及明清稿本和批校本古籍,更為海內外學界所推重,咸認為是研究中華古文化的重要資產。本館自2001年起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進行館藏古籍數位化作業,並建置多種資料庫。在國際推廣文化方面,本館近幾年來積極主導國際合作古籍數位化古籍聯合目錄之建置計畫。自1990年代後期起,本館為掌握散佚海外重要中文善本古籍文獻,逐年調查海外各國中文善本古籍文獻存藏及數位典藏現況,以互惠合作方式,設置「中文古籍書目資料庫」(http://rbook2.ncl.edu.tw/Search/Index/2),與更多善本古籍典藏單位建立實質合作關係。另於2005年起與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華盛頓大學圖書館、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圖書館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圖書館等重要圖書館進行古籍數位合作,將古籍數位成果上傳本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系統(http://rbook2.ncl.edu.tw/),提供使用者檢索與利用。除了提供檢索與閱覽外,還提供出版界進行古籍重印,舉辦展覽和編製工具書或合作進行電子書出版等加值效益,並在古籍文獻的「藏」與「用」之間搭起一座便利的橋樑。
 

靳菊紅 產品副總監 - 北京雅昌藝術圖書有限公司數位出版中心

講者簡介:
靳菊紅,圖書館學學士,圖書館館員。現任北京雅昌藝術圖書有限公司數位出版中心產品副總監。曾任中國知網(CNKI)文藝文化分社社長兼常務副總編輯。十餘年專注於圍繞高校和公共圖書館領域各類資來源資料庫的建設推廣。
講題:讓藝術走進每個人的生活—中國藝術教育與藝術資料庫的未來     簡報下載
摘要:
藝術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也是引領社會風尚、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培養藝術人才的基礎工程。長期處於教育體系邊緣化的大眾藝術素養的提升,有賴於更多知識儲備和更高欣賞能力的引導。藝術資料資源,不僅僅要囊括藝術作品,更要承擔起藝術教育職能:一、資料性,涵蓋各個藝術門類資源;二、指導性,技法、作品演變、藝術特性等一整套藝術欣賞方式的傳授;三、工具性,系統地梳理藝術史脈絡以供查詢;四、實踐性,提供藝術市場資料資源,走向拍賣、收藏等藝術產業的下游環節,從而使藝術生態鏈蓬勃發展,生生不息。對於這一數位藝術教育的體系的建立,為了能使更多的人真正有指導性的理解藝術,讓藝術切實地走進每個人的生活,我們正在不斷的踐行中。
 

林伯杰 總監 - 金革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講者簡介:   
林伯杰,現任金革唱片音樂總監、MUZIK雜誌專欄主筆。儘管沒有讀過一天音樂系,其憑藉著熱情與努力,多年生活浸淫在音樂當中,不斷地理解音樂、包裝音樂、推廣音樂,歷經滾石唱片企劃經理,及現職的金革唱片音樂總監,工作從唱片文案,甚至參與音樂企劃到音樂會製作。此外亦曾擔任2014年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類評審、真理大學音樂應用系兼任講師,中視「家庭音樂廳」、寶島新聲等節目主持人,目前持續在國家文官學院等公私立機關單位擔任藝文講座主講人,並為「MUZIK」古典音樂雜誌專欄主筆,著有「一夜變成歌劇通」、「音樂自HI術」等。
講題:數位時代的古典音樂之旅     簡報下載
摘要:
以深入淺出的專業解說、精采多元的影片觀賞,邀請您進入古典音樂與的大觀園,窺看音樂、舞蹈、戲劇等等人類文化的藝術展現。
 

蔡蕙頻 編輯 - 國立臺灣圖書館

講者簡介:   
蔡蕙頻,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圖書館編輯。著有《不純情羅曼史:日治時期臺灣人的婚戀愛欲》、《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合著)、《好美麗株式會社:趣談日治時代粉領族》等書。
講題:不純情羅曼史:從《臺灣民報》系列看臺灣人的婚戀愛欲     簡報下載
摘要:
無論是文學或人生,愛情都是永遠迷人的主題!《臺灣民報》系列自1920年《臺灣青年》創刊以來,標榜「臺灣人唯一的喉舌」,除了宣傳臺灣人政治理念與思想外,也刊載許多社會時事與法律文章,其中,有關自由戀愛與婚姻的議題尤受人注意。《臺灣民報》系列中有哪些相關主題?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將近代法律引進臺灣,過去習用民間習慣法的臺灣人如何肆應?本文旨在爬梳《臺灣民報》系列中臺灣人社會中經常遭遇的婚戀問題,從而探討臺灣人的法律觀念。
 

廖振富 教授 -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講者簡介:   
廖振富,臺灣臺中人,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曾任臺灣師大臺文所教授、中興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所長,現任中興大學台文所特聘教授。專長領域為中國古典文學、臺灣古典文學、臺灣近現代文學、日治時期在臺日人漢文學,曾獲臺灣文獻館「第五屆臺灣文獻傑出研究獎」。著有《唐代詠史詩之發展與特質》、《櫟社研究新論》、《台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晩清到二二八》,策劃「台灣古典作家精選集」大型叢書,並主編《林癡仙集》、《林幼春集》、《在臺日人漢詩文集》三冊。目前主持國科會、臺灣文學館、臺中市文化局補助之多項研究計畫。
講題:臺灣研究的百寶箱─談近代報刊資料庫的運用     簡報下載
摘要:
對臺灣文史研究而言,近代報刊資料庫可提供不少新資料,開展新議題。主講人將鎖定幾個議題及關鍵字,舉例說明如何運用近代報刊資料庫,作為研究的輔助材料。包括(1)吳鳳、廖添丁(2)剪辮、斷髮(3)櫟社、瀛社(4)台中公園(5)林獻堂。以上關鍵字,牽涉議題包括臺灣人物傳說、日治時期詩社活動、社會革新、政治運動、城市地景、臺灣人物與近現代史等。
吳鳳、廖添丁分別是清代與日治時期的歷史人物,前者被日本官方建構為殺身成仁的義士,後者則由宵小竊賊躍身為民間版的抗日英雄。何以如此?兩者傳說演變之形成過程為何?當時報紙提供不少珍貴資料與線索。
臺灣的剪辮與斷髮運動,盛行於1910年代,由民間發起,日本官方推波助瀾,當時台人在依違之間,產生諸多特殊現象、趣聞,反映臺灣人在追求現代與堅持傳統之間的擺盪與的糾葛。
櫟社、瀛社是日治時期最負盛名的兩大詩社,分別成立於1901、1909年。兩大詩社之組織與成員屬性,具有鮮明的差異性,報刊資料庫的相關記載甚多,提供不少豐富多元、值得研究的訊息。
台中公園始建於1903年,1908年「縱貫鐵路全通式」在此盛大舉行,為此而建的「湖心亭」,因而成為百餘年來臺中的代表性地標。相關報導與文學作品甚多,可看出空間地景與政治統治及現代化都市的密切關連。 林獻堂的經歷與臺灣近代史密不可分,「近代報刊資料庫」所收林獻堂資料料,從1909年的詩社活動,1920年代的政治運動,到1956年病逝日本後骨灰歸國,無異於臺灣近代史之一頁縮影。從日治時期的《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民報》,到戰後的《自立晚報》,可充分呈現林獻堂曲折動盪、波瀾迭起的一生。
 

張璐 產品總監 -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編輯
人大數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產品總監

講者簡介:   
張璐,曾就讀于山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圖書館學碩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情報資料工作》編輯;人大數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產品總監。在數位出版行業工作十餘年,一直致力於研究數位圖書館管理方向。

講題:從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 看:大數據時代學術期刊功能變革     簡報下載
摘要:
20世紀90年代以來,資訊爆炸席捲了社會各領域。一個大規模生產、分享和應用資料的大資料時代正在到來。大資料對於資料處理的理念是要全部資料、要及時有效和揭示相關關係。這些正在引發為學術服務而生的學術期刊的功能變革。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於1962年創辦,經過50多年的發展和完善,已經成為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影響廣泛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資源。在數位技術主導媒體發展的時代,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正在由產品價值導向向使用者價值導向進一步提升和發展。
 

陳芝宇 經理 - 聯合線上股份有限公司數位出版部

講者簡介:   
陳芝宇,世新大學新聞系畢。曾任聯合報系星報記者暨網路組召集人,聯合線上聯合知識庫專案企畫、內容發展組主任、數位出版部副理。現任聯合線上數位出版部經理。主要經歷是參與udn數位出版的創建與營運,現共有讀書吧、讀小說、讀書館、讀客包、讀‧書‧人等五大產品線,提供數萬本電子書報雜誌、小說等多元的數位閱讀服務,可針對一般個人及圖書館、公司機構,提供不同的銷售授權模式及平台。udn數位出版同時著力於出版產業的帶動與提升影響力,廣泛與出版商、政府機構、圖書館、通路商、硬體商及作家等合作。
講題:與時俱進─兩岸數位閱讀資源發展趨勢     簡報下載
摘要:
柴靜談霧霾,從大陸紅到台灣;馬雲創業路,台灣年輕人視為標竿。當兩岸資訊交流零時差,台灣讀者有愈來愈多的「背景知識」需求存在於每天的生活、新聞中,隨著大陸的書刊雜誌完整數位化,從中看見大陸發展現況,也增進我們更寬廣的視野。 兩岸數位閱讀、數位出版的發展趨勢也各有千秋,內容情境、消費與使用型態大不同,本場次將分享兩岸數位閱讀資源的發展實例。台灣與大陸各自有哪些內容優勢?除了內容,產品的型態又有何不同?探索數位閱讀的資源,也一同思考推廣閱讀的各種可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