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問題
全文檢索 專卷查詢 我的剪報 自動剪報系統 影像圖庫
庫藏資料明細
  首頁標題頁內文頁 馬上加入科學人雜誌知識庫
 
《科學人觀點》
手能生巧,更能生橋
伴隨著說話聲音的手勢,到底有何作用?
撰文╱曾志朗(Ovid J. L.Tzeng)
上個月在德國柏林近郊的一座美麗的花園旅舍中,參加了一個討論老年人記憶的研討會議。會場坐落在森林裡,演講廳四面都是玻璃窗,白天望出去,藍天綠樹,一旁的湖光反映了群鳥飛翔而去的悠遊身影,一些開始變黃變紅的葉子則隨秋節的風逸然飄下,自然如畫,那樣悠然安詳,坐在會場裡,思維也就跟著澄靜了。

會議開始後,窗簾即主動放下,講者背後的大銀幕也緩緩落下。與會者桌前小燈如點點燭光,卻足以照亮講者和聽講人的身影。這次大會只邀請40位國際知名學者,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和我是大會中唯二的東方面孔,其餘的則是來自美、英、義、法、瑞典與德國當地的資深研究者。會議一共五天半,就當前相關的科學新知做一個整合性的論述。每一位主講人依其最新的發現做25分鐘的說明,然後大家一起根據所呈現的數據與其含義進行45分鐘的反覆討論。這個冗長的過程使講者不能不準備充份,而討論者不但巨細靡遺的檢視各項數據,更能在激烈的辯論中,產生很多尚未有答案的猜想與假設。大家都心裡明白,回去後,又有更多的新實驗工作等著進行了。

直到日薄西山,會議猶在進行。大會人員捲起窗簾,夜色透窗而來,盞盞燈影倒映在玻璃窗上,重疊交錯,煞是好看。我努力聆聽講者的述說,忽然在如鏡的玻璃反映中,看到了宛如千手飛舞的異象。講者邊說邊舞的手勢非常搶眼。隨著說話聲調的高低起伏,他兩隻手的動作,也是一上一下,忽前忽後,形成另一個節奏分明的系統。我更注意到手勢有時出現在語言之前,有時卻發生在某一個語句的停頓之後,從手形的伸張、握拳與移動的方位和速率看來,像是在為前面的話語做總結。這真是個有趣的現象,我不禁要去問,這些伴隨著說話聲音的手勢,到底有何作用呢?

接下來的幾天,除了仔細聽講者的報告內容之外,我很留心的觀察記錄每一個講者的手勢和他說話內容之間的關係。首先,我注意到來自不同國家的講者,使用手勢的方式確有不同。義大利講者顯得誇張,但令人感到親切易懂(手勢真有輔佐的作用!);英國講者也是手勢不斷,不過顯得拘謹保守,聽的人就必須注意聆聽語言的部份,手勢的傳遞訊息不高;法國講者手勢很生動,常常手掌張開在臉頰之下,做個俏皮的翻飛姿態,引人入勝,也讓人感到段落分明;德國講者訓練有素,手勢伴隨語言搭配得恰到好處,但整個講演乾乾淨淨,手勢好像不存在,聽者肅然起敬,就是缺少了點「人」味。原來,手勢也是一種反映文化的語言。

為進一步了解手勢的功能,我把會議的錄影帶調借出來,仔細的比對語音、詞彙、語氣,及手勢動作之間的關係,發現手勢真的不簡單。它常常是一段話的引言,講者還在整理思維,語音都還沒出現,手的樣子已經把要講的意思表達清楚了。有時候,講者忘記了一個詞彙,正在搜索枯腸找尋適當的用詞,但口在掙扎的同時,手勢已經幾次把詞的含義都展現了,最絕的是,聽講的人一看到講者的手勢,就已經了然於胸,頻頻點頭,話有沒有說出來反而不是那麼重要了。手勢增加了講者與聽者之間的互動,也增進了理解的程度,這個作用值得教師們深思。最近芝加哥大學有一群研究者比對教室上課情形,他們比較使用和沒有使用手勢的老師,以及被鼓勵或被禁止使用手勢表達的學生,結果發現使用手勢確實會增進相互的理解力,如果上課可以鼓勵多些手勢的表達,師生之間的溝通就可以更暢通了。

手勢和語詞之間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聯,即它們之間的互動,絕非隨意的安排。例如英文講者說到Going up(往上升),手指往上翹的時間是一直等到up的聲音出來時才出現,但西班牙講者說到Ascending(往上升)時,手指上翹是一發出/a/音時就出現了,表示腦神經啟動手指的時間受到了音義組合機制的指揮。而當西班牙人講英文時,說到Going up,手指往上姿勢出現在going而不在up,表示英文程度還有待加強。從手指與語詞同不同步的配合度,居然可以看出外語的程度,很巧妙吧?!

我這次去開會,真是大有收穫,除了聽到很多新的研究發現和報告外,輪到我演講時,我也當下做了小小試驗,我把肢體拉開,增加了很多手勢,發現確實大大增進我和聽眾之間的溝通!說話時,手能生巧,更是一道好的溝通橋樑!

【2004-11-01/科學人/33期/P.11】

回標題頁
觀看全頁報紙影像
其它新聞
•本頁為 5/10
RFID新標準上場
掌控颶風
華人觀點:追風的故事
星星火蟻,足以燎原
透視水晶體的生與死
關於科學人雜誌 | 關於udndata | 請來信 | 聯合報系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圖文轉載授權 | 行銷業務
著作權所有、轉載必究